《重构》读后感(第二章)

第二章内容:为何重构。

重构与性能优化有很多相似之处:两者都需要修改代码,并且两者都不会改变程序的整体功能。不过两者的差别在于其目的:重构是为了让代码“更容易理解,更容易修改”,性能优化是为了让程序运行的更快。

为何重构:
1、改进软件的设计。
2、使软件更容易理解。
3、帮助找到bug。
4、提高编程速度:从长远来看。

何时重构:
有这么一个三次法则:第一次做某事时只管去做,第二次做类似的事情时会产生反感,但是还可以去做,第三次再做类似的事情,你就应该重构。正如老话:事不过三。
1、预备性重构:让添加新功能更容易。
2、帮助理解的重构:使代码更易懂。
3、捡垃圾式重构:清除垃圾代码。
以上三种都是见机行事类型的重构,遇到了顺便去做,或者记下稍后去做。这些应该是我们编程的一部分,让绝大多数的重构在我们的编程中自然而然的做到。剩下的就是:长期重构(有计划的重构) 和复审代码时重构。

何时不该重构:
第一条:我确定以后都不需要修改它,那我就可以不重构它。
第二条:为了API,暂时可以容忍。
第三条:如果重写比重构容易,那就重写吧,因为重构还得先理解整块代码。不过到底是重写还是重构,这实在不好建议,需要你或者你的leader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来决定。

重构的挑战:
1、延缓新功能开发:显而易见。
2、代码所有权:是否有权限修改,是否会对其他人的代码造成较大的影响。
3、分支:在分支上工作越久,集成回主干的难度越大。建议:每天至少向主干提交一次(在我们这里是,每天都要将主干的代码合并到当前分支)。
4、测试:最好有可以自测试的代码。不然就需要我们的开发环境很好的支持自动化重构,或仅仅使用那些一定安全的重构手法。
5、遗留代码:往往很复杂,最关键的是这是别人写的,且没有相关的测试。
6、数据库。